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,疾病全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,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,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、交流障碍,行为重复,兴趣狭隘、刻板。
在普通人的认识中,很容易将自闭、孤独与“自闭症”、“孤独症”混淆。“孤独”或“自闭”这两个词反映的是人的心理状态。自闭是自我封闭,在家闭门不出,对外界不予理会的状态;孤独是在心情压抑、孤单或无援的时候出现的空虚、寂寞的感觉。
自闭症是有遗传、环境以及神经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。遗传占主要因素(基因),非遗传因素共同参与,如高龄父母,母亲孕期压力以及不良用药、接触化学物质、患感染性疾病等因素。与代养人的教养方式关系不大。因此,如果一胎是自闭症,第二胎仍然是自闭症的概率显著增加,为10-20%。
①自闭症的小朋友存在社会交往障碍:不能主动发起和维系与小朋友的交往,对小朋友不感兴趣,或与小朋友玩耍时仅限于追跑,不能发生有来有往的游戏。
②语言和非言语交流异常:语言能力一般较正常儿童落后,如已经2岁仍不能有意识的叫爸爸妈妈,缺乏姿势语言,如点头、摇头示意同意和拒绝。
③存在重复刻板行为和狭隘的兴趣:如喜欢反复坐电梯、反复开关灯,经常将玩具排成一排,反复旋转物品如转车轮,每天坚持走同样的路线或吃相同的食物,很难接受改变,一旦有轻微的改变,则相当痛苦。
在患儿1岁以前,自闭症的表现证据少,2-3岁才能逐渐显现,早期诊断困难。目前自闭症的诊断以医生根据现有的诊断标准,以临床观察为主,结合孤独症诊断量表。如果发现小朋友有上述表现需及时到儿童保健科就诊。
治疗方面,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,以教育训练为主,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的家庭干预为核心。提倡早诊断、早治疗,强调社会交往、生活能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。保证每天有干预,每周的干预时间20小时以上,干预的整个时间以年计算,早期干预疗程持续2年及以上。
自闭症孩子成年后的预后与病情轻重及干预强度有关系,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可能:
①拥有独立生活、学习和工作的能力
②在轻度帮助下拥有独立生活、学习和工作的能力
③在保护和支持下的生活、学习和工作
④居家生活自理
⑤居家生活不能自理。对于年龄小、程度轻、轻典型的自闭症争取在干预下达到一、二级,一般情况下干预目标定在第三、四级,尽量避免第五级情况的发生。